大家好!2020年,我响应党中央的号召,参加了“万名援藏援疆教师”计划,参与了一次难忘的援疆之行,收获了值得一生珍藏的民族情。
千里奔赴,传递师者教育情
456天的援疆经历是从16个小时的飞行开始的,一下子到了4500公里之外的西北,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不适应。
第一天上课,看到所有的孩子戴着一样的口罩,很难辨识外貌特征,我想通过点名认识他们,但是看到名册时,最长的名字有11个字!怎么才能尽快记住学生的名字呢?在一次品尝民族风味的雪糕时,突然获得了灵感。于是我请全班学生吃雪糕,用雪糕棍做名签,课堂上随时抽签回答问题。这小小的名签不仅解决了我记名字的问题,还很好地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感情。古丽夏尔巴提·叶尔兰别克,如今,像这样长长的名字我可以脱口而出,而且每每念起,都让我感觉是那么亲切动听。
另一个很难适应的就是因为时差而产生的失眠问题,常常是凌晨两三点钟才能入睡,适应了一段时间依然没有改变,我就在失眠的时候备课、批改作业、读学生的周记。白天,继续上课,继续参加教研活动,继续与当地教师分享教育理念、传递先进的教学方法……
这样的生活节奏加上西北特有的干燥,使我的身体出现了一些小问题,嘴唇干裂已经是常态,鼻子冒火也不足为奇,消化不良、脱发等问题纷纷出现。
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,我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。一个叫那尔泰的学生因为家庭负担重,学习成绩不理想,产生了辍学,回家放牧的想法。我就多次去家访,向他们说明党和国家对民族学生在高考中的照顾政策,树立通过知识改变家庭命运的信心。在学校我与他谈心,鼓励他坚持完成学业,帮助他规划未来的方向。那尔泰在留言册上写到:老师,是您的耐心鼓励和开导,我才打消了辍学的念头,我的成绩大幅度提高,离不开您的教导。老师我不会辜负您,我会继续努力,做好您的课代表。
迎难而上,不负殷殷桑梓情
说实话,忙的时候觉得挺累,但我们援疆教师更怕不忙的时候,因为不忙的时候真的很想家。
援疆的时候,我女儿刚刚11岁,正是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。我的妻子是一名军医,常年在外地工作。每每想到一个11岁的女孩儿,父母都不在身边的那种无助与孤单,我都很难下定决心。好在妻子很支持,女儿也十分懂事儿,一次夏令营,班主任分别给每个学生录视频向家人问好,别的同学都是兴奋地问爸爸妈妈好,只有我的女儿情绪低落用怯怯的声音说:“妈妈我想你,你什么时候回来呀?”尽管年幼的女儿承担了她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孤独与失落,但在我和妻子的影响下,有一天,女儿问我“爸爸,当医生也可以去支援边疆吗?”我仿佛看到了又一颗努力维护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悄悄萌芽。
我把对故乡、对亲人的思念化作支援边疆的动力,唯有这样,才能不负家乡的期望和领导的嘱托!
使命光荣,培育学生家国情
阿勒泰是祖国西北边境地区,与蒙古国、俄罗斯、哈萨克斯坦三国交界,周边有多个口岸,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。我主动承担疫情防控工作,每天都要多次为学生逐一测量体温、给教室消毒、发放口罩,还要宣传防疫知识、掌握疫情处理流程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讲述抗疫英雄的故事,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党和国家的温暖。除此之外,我还经常借助一些传统节日让学生知道,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,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,我们都是炎黄儿女;在我努力纠正他们普通话发音的时候,我会告诉学生,无论走到哪里,汉语都是我们共同的文化符号;在我与他们谈起家乡的时候,我会告诉他们,新疆有喀纳斯,吉林有长白山,虽然自然风光差异巨大,但都是祖国版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一年多的援疆,让我和学生产生了深深的感情,在我们离疆的一个月前,就已经有好多学生制作纪念卡、写留言册。常常跑到我的办公室和我聊天。离别之际,所有的不舍化作了无法控制的泪水。让我欣慰的是,学生的成绩不断提高,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,已经有帕娜、阿迪拉、胡什塔尔等多个孩子表示要来吉林省上大学,立志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。
当地老师曾经问过我:你为什么来援疆?现在我可以骄傲地回答:教育援疆是东西部共享教育改革成果的生动实践,更是维护民族团结、促进民族感情融合的有效举措。我很荣幸成为教育援疆“接力赛”中的一份子,让可可托海的神钟山、那拉提的杏花沟见证这段最为闪亮的记忆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将以援疆经历作为人生底色,继续为祖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!